图片展示
图片展示

华欧及行业动态


六大亮点看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有何深意?

点击量:440发表时间:2024-03-05 16:39:13

两会启幕,政府工作报告如期而至。新一年的经济增长目标、财政赤字率,以及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等关键预期全面亮相。作为观察中国经济的重要窗口,具体而言,政府工作报告为全年经济发展定下锚点,进一步勾勒宏观图景,产业政策、投资逻辑更加有抓手与依据。

通过财联社记者梳理,以及采访多位首席经济学家,对本次政府工作报告作了六方面的解读。受访人士表态,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直面问题,在受访对当前经济形势的诊断比较客观准确。比如本次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并把“有效需求不足”这一问题放在突出的位置,同时也强调了“部分领域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反映出政策层直面问题的态度,以及对当前形势客观准确的研判。

尽管当前我国面临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进一步推动经济回升向好需要克服不少困难和挑战。但综合来看,我国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不会改变。

经过对本次政府工作报告的细致分析,记者发现政策、创新、科技、安全、风险、高质量等关键词的出现频率显著上升。这一变化充分体现了政府对于加强宏观调控、推动科技创新、防范化解风险以及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高度重视。

亮点一:经济增速目标较为积极

经济增长目标是提振信心的关键。2024年经济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今年报告提出了5%左右的GDP增长目标,受访的业界学者认为,预示着经济基本面有望迎来周期拐点,“触底回升”,将成为2024年经济领域的关键词。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表示,这次政府工作报告在去年经济增长的基础上明确提出2024年经济增长5%左右的目标,目标明确,兼顾需要和可能,说明政府重视经济发展,有利于提振市场信心。

广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郭磊提到,5%左右的GDP目标符合预期。2024年面对一个更为正常化的基数,同样是“5%左右”,可比口径下的增速要高于2023年。2023年的5%对应两年复合增速4%,2024年的5%对应两年复合增速5.1%。进一步测算5%的实际增长率需要三个条件:一是海外库存触底背景下,出口环境好转;二是“三大工程”带动下地产投资降幅收窄;三是积极财政保证基建等领域的相对高增速。简单来看,第二和第三个条件都需要积极的财政政策。

中信建投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黄文涛认为,在低基数效应下,去年5%的经济增长目标是相对容易实现的,但今年低基数效应褪去,需要实打实的增长。之所以还将目标维持在5%,是综合考虑了国内外形势和各方面因素,兼顾了需要和可能,考虑了促进就业增收、防范化解风险等需要等。但实现今年预期目标并非易事,说明今年政策将聚焦发力,政府各部门工作也将更加倍努力,各方面更加齐心协力。

亮点二:积极财政略超预期,扩大内需得以增强

宏观政策有许多亮眼之处。报告基本延续中央政治局会议“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政策主基调,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货币政策要保持合理适度。报告提到“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年内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规模同比增长1.1万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同比增长1000亿元,预计“引导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会成为财政发力的主要方向,“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是财政支持的重点。

“从今年开始拟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是今年报告的抢眼关注点之一。中信建投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黄文涛谈到,去年新增万亿国债发行以来,市场对财政政策扩张一直有较高期待,但也有分析人士认为万亿特别国债可能如去年一样根据形势相机抉择,不会在两会上就做出安排。因此两会“3%的赤字率+1万亿特别国债”是略超市场预期的,体现了积极财政靠前发力、引导预期。此外,两会上明确从今年开始拟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基本奠定了未来几年财政将持续保持积极取向。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谈到,宏观政策是相机抉择,依据经济形势的变化而调整,这次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的宣示是一个重要信号,未来几年财政政策发挥更大的作用值得期待。从长远的角度看,财政扩张有利于发挥中国的规模经济优势,助推科技创新发展。

货币政策方面,报告提到“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货币政策仍将从总量、结构两方面协同发力,既要让“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与财政政策相互协调刺激内需,使得物价水平向3%左右的政策目标回归,又要“盘活存量、提升效能”,要在重点领域、关键领域精准发力,确保社会主体切实享受到“融资成本下降”的好处,避免资金“沉淀空转”,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

更大强度的财政支出有望对经济形成托底作用,积极扩大内需,扭转市场对于未来经济增长的悲观预期,在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方面,报告提到“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更好统筹消费和投资,增强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较此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提法有所延展。

具体来看,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从增加收入、优化供给、减少限制性措 施等方面综合施策,激发消费潜能,尤其还提到鼓励和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相关政策值得期待。投资方面,今年中央预算内投资拟安排7000亿元,比去年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投向领域和用作资本金范围也扩大,并要求进一步拆除各种藩篱以在更多领域让民间投资进得来、能发展、有作为。综合施策下,今年有效投资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

值得关注的是,报告要求“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政策不能再单打独斗,而是要相互配合协调,同向发力,共同形成经济向上的合力,这对各地区各部门的工作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强调政策的一致性取向评估,加强政策协调配合,避免政策间相互掣肘。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表示,这一表述特别强调政策的一致性取向评估,加强政策协调配合,避免政策间相互掣肘。

受访的首席经济学家预计,相关部门将进一步畅通政企交流、加大政策储备、做好政策宣讲、引导稳定预期,相关政策出台将更加有的放矢、精准有效。

亮点三:“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

随着宏观基本面预期企稳,A股市场将有望“触底回升”。集中体现在资本市场,本次政府报告明确提出“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市场分析专家普遍认为,"内在稳定性"这一概念为资本市场未来的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其明确性和重要性对于提振市场信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荀玉根表示,这需要大力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和投资价值,增加股市中长期资金供给。

一方面,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是资本市场平稳发展的内在要求,应支持上市公司注入优质资产、市场化并购重组,激发经营活力,还应深化退市机制,加速优胜劣汰;并引导上市公司通过回购注销、加大分红等方式回报投资者,提升投资价值。

另一方面,A股中长期资金供给不足的情况已在逐渐改善中。报告提出“在全国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积极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近年年金规模快速增长,养老金和年金的健康发展和资产配置多元化,有助于增加股市中长期资金。

此外,近期鼓励保险资金等长期配置型资金入市的政策举措陆续推出,例如中国人寿与新华保险联合出资500亿元,设立首只保险资金长期股票投资改革试点基金投资股市,体现出相关部门积极回应市场的关切,注重投融资两端平衡发展。

亮点四:稳地产、防风险

罗志恒称,稳地产是2024年维护经济金融大局稳定的重中之重。报告提及“房”的频次达15次,接近去年的17次,而且将房地产相关工作都安排在防风险章节中,突显了房地产是统筹发展和安全、防风险的三大重点领域之首。

在地产防风险方面,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延续了此前提法,在“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原则基调上,强调“对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要一视同仁给予支持,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以及“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完善商品房相关基础性制度,满足居民刚性住房需求和多样化改善性住房需求”等要求。

工作报告提到了“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趋势和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在广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郭磊看来,这一个重要的认识前提,前者意味着无论是商品房还是保障房,增量需求依然会存在;后者意味着已经不是过热,供需端均有较明显变化。在这两个前提下,政策预计会兼顾中长期,进一步推动市场平衡。

部分受访的业界人士认为,前述的系列表述与逻辑将为各地因地制宜出台房地产政策提供了空间。罗志恒表示,从未来政策看,2024年房地产新模式加快推进,供需两端支持政策密集落地。房地产政策在构建新发展模式的基础上,继续优化政策,认为要做好三大任务:保供给、促需求和稳房价。要根据新型城镇化发展趋势和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分区域优化商品房调控措施推动相关需求释放,并加大人口流入地区的保障住房建设力度。

关于地方债,报告指出“统筹好地方债务风险化解和稳定发展”。具体来说“进一步落实一揽子化债方案,妥善化解存量债务风险、严防新增债务风险”;二是“建立同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政府债务管理机制, 完善全口径地方债务监测监管体系”。

中信证券宏观与政策首席分析师杨帆表示,可以看到,报告在短期防风险的基础上更多提出行业转型方向,包括地产“三大工程”建设、地方城投转型等,彰显“标本兼治”和“先立后破”。

亮点五:“产业”“创新”词频达41次,明显提高

产业政策方面,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再次被置于2024年全年工作的首位,体现出其重要地位。《报告》提出要“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自2023年9月总书记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后,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成为经济发展中首位重要的工作。今年报告明确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积极培育新材料、创新药、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此外,今年政府工作摆在第二位的就是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

中信建投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黄文涛表示,我国有望充分发挥创新主导作用,打造更多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制造”品牌,形成一批增长新引擎。与此同时,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有望加强,人才政策有望更加积极、开放、有效。

中信证券宏观与政策首席分析师杨帆认为,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产业”和“创新”的词频均为41次,较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有明显提高。预计未来将大力发展包括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型氢能、新材料、创新药、低空经济等在内的新兴产业,此外算力底座和数据底座或也将是今年投资重点。

广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郭磊称,关于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报告强调“加强重点行业统筹布局和投资引导, 防止产能过剩和低水平重复建设”,这是非常关键的,如果部分新产业能够优化供给,则其未来供需格局会更加良性。

亮点六:注重呵护民企发展,激发民企活力

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全面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及配套举措,进一步解决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公平执法、权益保护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提高民营企业贷款占比、扩大发债融资规模,健全防范化解拖欠企业账款长效机制,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积极支持企业家专注创新发展等等。

在黄文涛看来,政府工作报告一一详细回应民企关心的这些现实问题,同时今年也将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注重政策一致性评估,避免合成谬误,涉企政策注重与市场沟通、回应企业关切,营造稳定透明可预期的政策环境,民企信心有望进一步改善,活力有望进一步增强。


资讯编辑:刘佳惠 021-26093916
资讯监督:乐卫扬 021-26093827
资讯投诉:陈杰 021-26093100

免责声明:Mysteel发布的原创及转载内容,仅供客户参考,不作为决策建议。原创内容版权归Mysteel所有,转载需取得Mysteel书面授权,且Mysteel保留对任何侵权行为和有悖原创内容原意的引用行为进行追究的权利。转载内容来源于网络,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方便学习与交流,并不代表Mysteel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完整性负责。申请授权及投诉,请联系Mysteel(021-26093397)处理。


图片展示
图片展示

 微信公众号

图片展示

 微信客服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联系电话:0086 (0)351-4068028 / 13603580839

电子邮箱:info@sxhuaou.com

公司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青年路38号泽鑫寓西501室

山西华欧金属材料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备案号: 晋ICP备09006950号-1